Autor Wiadomość
gaotingh1
PostWysłany: Śro 23:55, 01 Gru 2010    Temat postu: 网友称博物

张衡地动仪复原模型。资料图

  一直以来,地动仪和它的发明者张衡,都被认作是我国古代科技文明的象征。地动仪,也被认为世界上最早的检验出地震的科学仪器。

  昨日有网友指出,中国博物馆里陈列的,不是张衡的原作。11月28日,网友闫涛发微博称,国宝级的张衡地动仪,是上世纪50年代才造出来的“古董”,在上级有关精神指导下,王振铎(中国博物馆学家、中国古代科技史学家――编者注)根据古书描写的196个字,结合英国科学家的地震理论,设计发明了这个张衡地动仪,由于选进了教材,国人都以为是东汉货色。

  闫涛的这条微博,引起了网友的广泛讨论,网友讨论的内容,涉及到中国科学史的真实性,甚至有网友怀疑中小学教材。至记者截稿时,闫涛的微博,转载超过13000人次,留言近4000条。

  博物馆和书上的地动仪都是仿制品

  网友钱嘉熠留言称,初中历史书上交待得很清楚,陈列在中国博物馆的张衡地动仪,是现代仿制品。而张衡地动仪,无法预测地震,只是能够分辨地震发生的大致方向。他认为,闫涛把无知当个性。

  也就是说,历史课本上出现的地动仪,也是根据史书记载复原的。而地动仪只是用来报灾,不是预报地震。

  关于地动仪的记载,最为人熟知的是《后汉书?张衡传》。书中关于地动仪的记载,总共233字,而其外观的叙述,才196字。“以精铜铸成,员径八尺,合盖隆起,形似酒尊,中有都柱。”“外有八龙,首衔铜丸,juicy couture spring 2008,下有蟾蜍,张口承之。”

  书中记载,公元138年2月的一天,张衡的地动仪正对西方的龙嘴突然张开来,吐出了铜球。按照张衡的设计,就是西部发生了地震,然而京师洛阳没有一点地震的痕迹。因此京师的学者都质疑地动仪,然而几天后,有人快马加鞭向朝廷报告,陇西一带发生了地震。

  公元139年,张衡郁郁而终。东汉末年到西晋时期,战火连绵,公元190年,董卓一把大火烧毁了洛阳,张衡地动仪也因此失传,至今1800多年。

  目前的地动仪,是后人的复原模型。

  1951年,王振铎根据史料,完成了对地动仪的复原工作。1952年随即被编入全国中小学教科书,这就是很多人误以为它是出土文物的重要原因。

  尽管王振铎设计的模型极其流行,并且在科普读物中大量介绍,但历史学家、考古学家和地震学家的严肃学术论文中,却没有一篇正面引用它。“专业人员只是把它视为一个概念性的艺术造型,始终没有从严格的科学意义上把它们作为地震仪器来接受和肯定过。”一篇学术论文称。

  影视作品中,地动仪、司南等形象经常出现,所以除历史学家外,都产生了地动仪是出土的文物的错觉。

  连累司南的指南作用受到质疑

  网友王小山说,司南和张衡地动仪一样,也是王振铎做的,但从来没成功过,“充电吧,充电就能指南了。”按照学术界的普遍观点,东汉王允《论衡?是应篇》中提到的“司南”就是一种磁性指南装置。文中记载,“司南之杓,投之于地,其柢指南。”“杓”就是勺子。“地”指托着勺子的地盘。“柢”是勺柄。也就是说,做成勺子式的“司南”,放置在坚硬光滑的“地盘”上,它的柄会自动指向南方。

  上世纪50年代,王振铎根据这段记载,参照汉代勺子的模样,复原出我们今天熟悉的司南。

  然而,司南制作绝非易事。

  “科学松鼠会”文章《司南迷雾》分析称,一是磁石磨成勺状,相当困难,成品率很低,所以物理所要找有经验的玉工做;二是磁石在琢磨的过程中,磁性减弱,指南的效果差;三是它的底部和地盘的接触面较大,摩擦阻力也相应加大,转动不灵活,影响了指南效果。后两点恐怕是那个司南不指南的原因所在。

  网友质疑地动仪和司南真面目

  有网友称,按照史书记载,以及学术界的观点,地动仪是张衡发明的,但从没有人见过张衡的地动仪,更无法判断地动仪的功能和实际效果。图上所呈现的,就是后人按照史书记载硬做出来的。

  地动仪和司南都是历史学家根据古文记载复原的模具。其科学原理尚未得到学术界的认可,在其外貌、功能和实际效果还有待考证的情况下,编辑教材是否合适,成为网友讨论的焦点。

  古人对地动仪、司南的描述惜字如金,后人根据简短描述,对其进行复原,并且认定复原后的模样,就是地动仪、司南的本来面目,又是否合适呢?

  网友王小山称,“现在很怀疑郑和下西洋的故事。”

专家称张衡地动仪系现代人制作 考古未发现原版

Powered by phpBB © 2001, 2005 phpBB Group